• <optgroup id="fjomq"><li id="fjomq"></li></optgroup>
    <optgroup id="fjomq"><em id="fjomq"></em></optgroup>

    <span id="fjomq"><output id="fjomq"><nav id="fjomq"></nav></output></span>

    <span id="fjomq"><sup id="fjomq"></sup></span>
  • 首頁 > 鹽津新聞 > 正文

    鹽津·唐·袁滋題記摩崖石刻那些事兒|“南絲路”上的豆沙關
    2023-07-31 16:53:42   來源:蘭州日報   作者:韓峰 點擊量:

    “南絲路”上的 豆沙關

    豆沙關位于滇東北連綿的山巒間,是南方絲綢之路東道的重要關隘。因古時是中原、四川入滇然后通向越南、緬甸、印度、阿富汗甚至遠到歐洲地中海的咽喉之地,又位于中國南端,古稱滇南,故有“咽喉巴蜀,鎖鑰南滇”“滇南第一關”之稱。

    這是一條始鑿于戰國時代的交通要道。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命蜀郡太守、曾主持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李冰,開修僰道。之所以稱僰道,一是在秦時今宜賓市境內設置的僰道縣修路;二是因是僰人聚集的居住區。面對堅硬的大山,在沒有炸藥、沒有機械的條件下,李冰想出積薪燒巖的一招,即讓人把砍伐的樹木堆于巖石跟前,然后用火燒,從而使巖石酥松,易于開采。在李冰開通成都至宜賓的僰道后,秦始皇又派大將常頞出使夜郎,在常頞的指揮下,又螞蟻啃骨頭般地對宜賓經畢節至曲靖的道路進行了改造,因路寬五尺,所以稱此道為“五尺道”?!妒酚洝吩涊d:“秦時常頞通五尺道。”

    此道為秦朝的七大工程之一,一側為刀劈斧砍的絕壁,一側是懸崖深谷,谷底是滔滔的朱提江,江對面是相對峙的峭壁。隋朝時,城堡狀的豆沙關建于此處,猶如兩扇巨大的石門,開門,可通行;閂門,則鎖滇扼蜀。真正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以,豆沙關最初稱石門關。唐朝樊綽在《蠻書》(又名《云南志》《云南記》《云南史記》等)中曾記載:“石門東崖石壁,直上萬仞;下臨朱提江流,又下入地數百尺,惟聞水聲,人不可到,西崖亦是石壁,傍崖亦有閣路,橫闊一步,斜亙三十余里。半壁架空,欹危虛險。”仰視崖壁,“關津樞紐”“其險也若此”等摩崖石刻,仍清晰可見。

    歷史上,此地的美女曾七次被選入宮,因此,石門關又有“美人關”之稱。每逢將士出征時,他們的親人便會送別于此,此后又會守候在這里,期盼著親人凱旋,因此人們又稱石門關為“情關”。

    之所以稱豆沙關,據說與諸葛亮有關。當年,諸葛丞相領兵到此,守關將領想領教一下諸葛亮的智慧,對諸葛亮說,丞相若能在三天之內,將關河(即朱提江)邊上堆積的河沙中的豌豆撿出來,小將定讓大軍通過,并敬酒犒勞。諸葛亮看著一堆堆河沙里摻雜著的豌豆,心想,如果讓士兵們用手一顆一顆地撿,別說三天,就是七天也不可能撿完。諸葛亮沉思許久,怎么也想不出什么好辦法。傍晚,諸葛亮步出軍帳,看著漫山遍野的翠竹,忽然突發靈感,有了主意,即刻傳令三軍,燃起火把,砍下竹子,劈成篾條,然后將篾條編織成網狀的篩子,用篩子將河沙漏下,留下了豌豆。天亮后,守關將領望著僅用了一夜分揀出的豌豆,不禁目瞪口呆,對諸葛亮肅然起敬。此后,人們為表示對諸葛亮大智大慧的崇敬,將石門關改稱為豆沙關。

    時隔1400余年,歷經風雨雷電的豆沙關,仍巨人般地巍然屹立在歷經滄桑的秦代的五尺道上,俯瞰著殘存的長約350米、寬約1.7米的古道,俯瞰著古道上殘留的240多個深深淺淺的馬蹄印跡和坎坷不平、不規不整的石階。我仿佛看到,古蜀國國王杜宇經此道進入巴蜀;仿佛看到,一個個挑夫、背夫挑著鹽巴、布匹,一隊隊馬幫馱著茶葉、絲綢,經此道來往于越南、印度、緬甸、巴蜀;仿佛看到,諸葛亮揮師而過;仿佛看到,南詔諸王經此道進長安;仿佛看到,馬可·波羅游歷的身影;仿佛看到,蔡鍔討袁出石門;仿佛看到,朱德數次過石門……古道不僅是一條商道,也是一條文化交流、宗教傳播的文化通道;不僅是一條軍事要道,也是一條國與國之間往來、中央與諸侯聯系的政治通道。

    古道已成為歷史的標本,成為古代交通的活化石??粗诺琅躁P河上飛架的內昆鐵路,以及滇川公路、水麻高速公路上飛馳的車輛,不禁感慨時代的飛速發展。

    □韓峰

    鹽津新聞網信息報送郵箱:yjxcb@vip.163.com。 鹽津新聞網的信息,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鹽津縣融媒體中心
    電話:0870-3033506
    EMAIL(投稿郵箱):yjxcb@vip.163.com
    滇ICP備05006878號
    国产精品自在线国产_人人看人人摸欧美_久久福利中文字幕_亚洲日韩精品第一页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