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ptgroup id="fjomq"><li id="fjomq"></li></optgroup>
    <optgroup id="fjomq"><em id="fjomq"></em></optgroup>

    <span id="fjomq"><output id="fjomq"><nav id="fjomq"></nav></output></span>

    <span id="fjomq"><sup id="fjomq"></sup></span>
  • 首頁 > 鹽津新聞 > 正文

    鹽津·唐·袁滋題記摩崖石刻那些事兒|蹄印深深
    2023-07-31 16:42:50   來源:   作者: 點擊量:

    原標題:蹄印深深(散文)

    張桂柏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6年06月02日 第 07 版)

    從云南昭通鹽津縣城西行20多公里,遠遠看見巨大的山體,像是被利劍劈成兩半,形成了兩扇敞開的巨大石門。“好雄偉的一道關!這就是著名的豆沙關?這就是保存得最完整的‘古南方絲綢之路’五尺道?!”大家驚呼。

    沿著峭壁邊沿直直向上的石板路,我被一個又一個馬蹄印震住了。慢慢走著、數著,蹄印深深,240多個呀!此刻,時光隧道被我穿過——

    豆沙關,曾經的疆界,向北為中原,向南為邊陲。先秦以前,對峙的絕壁形如石門,故得名“石門”。秦漢時建造石門古城堡。唐宋時定名石門關。元明時彝族首領羅佐駐石門關,關名易為羅佐關。清初來了將領竇勺,關名又為竇勺關,后來演稱為豆沙關。幾易關名,顯示了這“滇南第一關”的曠遠、深邃、厚重。

    公元前250年,穩定了對巴蜀的統治后,秦孝文王開始經營巴蜀以南地區。修筑都江堰的蜀郡太守李冰,承擔了起于今宜賓、經昭通、止于曲靖,穿越磅礴烏蒙大山,綿延1900公里的開路任務。秦始皇接著派將率軍,沿李冰道,拓筑南下,“五尺道”誕生了。

    唐德宗貞元十年(794年),御史中丞袁滋作為欽差大臣奉命赴滇,冊詔異牟尋為南詔王,路經豆沙關、五尺道,留下了一塊碑刻,記載他們的行蹤。“唐袁滋題記摩崖”石刻1988年成為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我駐足觀刻,沉心參悟。該碑刻有六大價值——維國家之統,定疆域之界,鑒民族之睦,補唐書之缺,正史籍之誤,增袁書之跡。袁滋碑和大理的德化碑,遙相呼應,共同佐證了中原、邊疆風云變幻,生死相依,歸于一體。

    唐朝初年,崛起于云南巍山的南詔,在唐王朝支持下統一了六詔,成為唐朝的南屏障。公元748年,閣羅鳳繼承王位,唐駐云南太守張虔陀酒醉后侮辱了閣羅鳳妻女。由于楊國忠處理欠妥,沖冠一怒的閣羅鳳攻下姚州都督府,殺死了都督張虔陀。楊國忠兩次派兵奔向云南,兩次全軍覆沒。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南詔達到鼎盛時期,識時務的異牟尋派遣三批使者,往成都、使長安。為了共同利益,大唐和南詔又走在一起。

    出使南詔的袁滋,途經石門關,在恐懼和忠于職責的矛盾中,隨行人員提議,便在石壁留下119字摩崖。爾后,異牟尋出大理城5里,以南詔最高禮儀接待袁滋。關閉了40多年的石門關重新打開了。

    石門關,屹立在險峻如削的山崖邊。迎面是高聳云天的絕壁,腳下是一眼望不到底、只能聽到滔滔關河湍流的深谷。鎖滇扼蜀的雄關天塹,兵家必爭之地。置身古關,意板上瞬時迸出“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腦海里立刻浮現刀光劍影、鼓角錚鳴。

    身立石門關,眼觀對面萬丈絕壁上僰(讀作bó)人懸棺。你一疑我一惑,到底也得不出“為什么能把棺木送那么高”“僰人后來又去到何方”的答案。說僰人會飛,從字面理解,“僰”字就是棘字下面一個人,即生活在荊棘叢中的人。他們會飛或許就是借助荊棘,攀藤跳躍,絕壁生威吧。

    話說諸葛亮用兵南征,七擒孟獲,從五尺道凱旋;忽必烈揮師迂回,包抄南宋,借走五尺道;明朝大將傅友德、藍玉率領數十萬大軍入滇,平定云南,過的五尺道;清朝鄂爾泰率兵西南,改土歸流,走的又是五尺道;民國之年,蔡鍔率軍北上護國,盧漢率軍北上抗日,以及中國遠征軍赴滇西緬北抗戰,其中部分卒伍走的仍是五尺道……正乃“雄關漫道真如鐵”??!

    五尺道還是商之賈道,“山間鈴響馬幫來”,生動呈現了千年馬蹄印、千年馬鈴聲、千年邊貿事、千年生意經。

    約在戰國年間或更早時,西南地區就有一條以成都為起點、連接四川和印度的商旅之路。其中一條支線經今四川宜賓、云南昭通、曲靖、昆明、楚雄,至大理,與另一條走四川邛崍、漢源的支線會合,一路往西經云南保山,出瑞麗抵緬甸八莫,再到印度、阿富汗等國。這條路史稱“蜀身毒道”,就是后來所稱的“南方絲綢之路”,我國最古老的國際通道之一。

    三星堆出土的海貝、象牙,大溪文化的海螺和象牙,茂汶和重慶涂山出土的琉璃珠,都不是當地所產,而是來自印度洋北部海域,證明巴蜀先民與南方世界的交通和交流。到漢武帝時,張騫在大夏發現邛竹杖和蜀布,也說明巴蜀到印度再到西亞早就存在一條通道。

    不難想象,南方絲綢之路有過怎樣的繁華。五尺道上,馱著鹽巴、茶葉、藥材的馬幫,絡繹不絕地運往京都。馬幫回來時,又把中原精美的物產、用品、技術帶回云南,送至邊疆。到了清代,萬里云銅押京城,朱提銀顆入萬家……

    馬蹄兒音聲脆脆,古鎮里炊煙裊裊。馬幫買鹽賣茶、銷絲售綢、運銅送銀的結果,是一條古街、一個古鎮的興盛。過去古街兩邊有很多掛著名號的馬店。鼎盛時期商賈云集,每天過往馬幫馬匹達千余匹。清光緒年間,這條鹽茶古道年關稅收入占云南全省收入1/3以上。

    千年逝去,如今古鎮無不倒映著曾經的繁華。你走在街面一眼望去,熱火朝天,商意濃濃。踏上高臥的古道,放眼流光溢彩的古街,“入滇第一關”雄在眼前,“云南第一鎮”亦魅眼前。如今的豆沙關,形成了“狹路相逢”的5條立體交通風景線,即五尺古道、關河水道、國道公路、高速公路、火車道。古今五道的奇觀,豆沙關獨有,世界唯一。

    朝官騎乘,軍兵騎乘,商賈民騎乘,無數隊伍策馬踏來。凹凹凸凸、滿履古道的蹄痕,遠遠賡續著大中華的歷史,聲聲回響著中原和邊疆交融的故事,綿綿傳播著中原文化、巴蜀文化、荊楚文化、僰人文化、古滇文化交匯沉積的樂章……

    鹽津新聞網信息報送郵箱:yjxcb@vip.163.com。 鹽津新聞網的信息,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鹽津縣融媒體中心
    電話:0870-3033506
    EMAIL(投稿郵箱):yjxcb@vip.163.com
    滇ICP備05006878號
    国产精品自在线国产_人人看人人摸欧美_久久福利中文字幕_亚洲日韩精品第一页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