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山海為遠 心連滬滇共好
——昭通市干部人才“組團式”幫扶賦能鄉村振興
□記者 陳允琪 通訊員 肖良煒 文/圖
昭通作為全國脫貧人口最多的地級市,有185.07萬脫貧人口,鞏固脫貧成果任務繁重,推進鄉村振興短板較多。2022年6月,按照中央組織部和省委組織部安排,干部人才“組團式”幫扶工作開展以來,昭通市聚焦推動全市8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區)醫療、教育、產業發展,突出抓好幫扶工作整體組織、基礎設施改造提升、幫扶力量特長發揮、受援單位人才培養、幫扶隊伍服務保障,著力推動各項幫扶任務落實落地,為全市醫療教育事業發展和產業培育壯大注入了強勁動力。
一個個項目拔地而起,一個個醫療組建書寫傳奇,一項項民生實事惠及百姓……真心實意付出,真金白銀投入,真抓實干幫扶。從城市到鄉村,從企業到學校,從農業到醫療,干部人才“組團式”幫扶工作的開展,提高了受幫扶領域的業務水平,也帶來了全新的技術理念和方式方法。
加強組織領導
抓好幫扶工作整體組織
昭通市、縣兩級黨委高度重視干部人才“組團式”幫扶工作,主要領導直接督促,召開常委會會議研究部署、高位推動。市級成立由市委常委、市委組織部部長任組長的領導小組,下設“一辦三組”抓統籌,衛生健康、教育體育、農業農村、科技部門分小組分領域抓好幫扶工作統籌聯絡。
8個重點幫扶縣(區)同步成立由縣(區)委書記任組長,相關職能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領導小組,形成“市級層面統籌督促、縣(區)委書記具體指揮、縣(區)委組織部部長牽頭兜底、部門領導盯緊抓牢、院長(校長)一線落實”的干部人才“組團式”幫扶工作推進機制。
干部人才“組團式”幫扶工作開展以來,市、縣(區)領導小組和組織部門、行業部門先后組織召開35次工作推進會、42次專題座談會,深入醫院、學校和農業產業開展3輪全覆蓋調研,收集梳理醫療、教育、產業存在問題163個,需求清單135條,研究解決問題111個,解決幫扶需求107條,推動“組團式”幫扶工作深入實施、有效開展。
加大幫扶投入
推動基礎設施改造提升
2022年7月,來自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曹衡博士到彝良縣人民醫院幫扶以來,他發現由于彝良縣人民醫院無法開展心血管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患者只能轉院診治,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曹衡決心打破這種現狀,幫助組建醫院導管室、開展人員培訓、研究制定手術方案等準備工作,2023年6月2日,彝良縣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成功開展冠脈介入手術,實現了彝良縣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疾病診治新的突破,為彝良縣人民醫院胸痛中心建設由基層版向標準版進階奠定了基礎,標志著彝良縣心血管疾病救治能力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在開展新技術首日,彝良縣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就為5名冠心病患者成功開展了手術。截至目前,已為80位冠心病患者完成了冠脈造影及介入治療。
昭通市印發《關于做好2023年“組團式”幫扶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人民醫院建設有關工作的通知》,多渠道整合幫扶項目資金用于受扶醫院基礎設施建設、設備購置、信息化建設和人才培育。截至目前,8家受扶醫院共協調東西部協作幫扶資金781.4萬元購買醫療設備,實施13個薄弱??平ㄔO項目,新增3個創傷中心,卒中中心建成率達到100%。
2022年7月,上海市閔行第三中學國家級骨干教師黃建書來到大關翠華中學幫扶支教并任校長,自啟動干部人才“組團式”幫扶工作以來,黃建書“移栽”先進管理、教學模式,加強人才“傳幫帶”,因校制宜,提出“錯位發展,揚長避短”的辦學策略,制定申創昭通市藝術特色學校的辦學目標,為大關教育事業發展注入新動力。通過爭取多方支持,投入資金966萬元改善學校硬件設施,增設英語情境工作室、美術工作室、音樂室、傳媒專用教室等富有特色的功能室等,改善學校辦學條件。
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人才。目前,昭通10所受扶學校共協調東西部協作幫扶和社會捐贈資金1060.9萬元用于學?;A設施改善及信息化建設,與30所學校建立“校校合作”機制,與8家企業建立“校企合作”關系,實現“校校合作”從無到有、“校企合作”從少到多。
2022年以來,由中組部牽頭,從云南農業大學選派呂才有、李家華、高峻、馬燕4名專家教授到大關縣開展為期3年的幫扶。特派團專家在深入調研縣情、產業發展的基礎上,以“三覆蓋兩促進”為目標,聚力“四個明顯提升”,推動“五項職責”落實落地,助力大關茶產業提質增效。今年,全縣茶葉產量101噸、產值2470萬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分別增加11%、5.1%;昭陽區科技特派團示范推廣馬鈴薯新品種4個、種植面積2萬畝,完成1萬畝馬鈴薯高標準示范基地建設;鹽津縣科技特派團幫助引進全國52個優質花生品種,集中開展示范展示、花生品種多點試驗及辣椒、玉米與花生套種模式試驗,建設彩色花生綠色高效栽培示范基地500畝,帶動全縣發展種植2000余畝。
科技特派團成員充分發揮自身專業優勢,通過指導建立產業基地、示范樣板等,進行技術指導幫帶,8個科技特派團先后引進推廣蘋果、蔬菜、小麥、馬鈴薯等新品種148個,推廣運用馬鈴薯抗病優質標準化生產、竹資源利用、紅茶加工、肉雞養殖等新技術87項,受扶縣(區)農業主導產業質量效益實現有效提升。
搭建幫扶平臺
促進幫扶人才特長發揮
在鹽津縣人民醫院兒科病房里,在護士們耐心細致的講解下,家長們一個個拿起手機認真仔細地掃碼,一場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兒科專家李玉峰主任發起的“以患者滿意為核心,提升醫療服務質量”活動,在醫院黨政班子的全力支持下,在兒科醫護團隊的傾力配合下如期開展。鹽津縣人民醫院借助上海新華醫療隊的力量,不斷學習先進理念、開展適宜技術、完善管理制度、優化服務流程、提升醫療質量,為守護鹽津百姓的健康,踐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而不懈努力。
為確保干部人才“組團式”幫扶工作有抓手、能落實,按照上級安排部署,市、縣(區)領導小組牽頭,行業部門參與,結合受扶單位幫扶需求和幫扶專家團隊優勢特長,按照“一縣一方案”和“一院一策、一校一策、一產一策”原則,研究制定8個受扶縣(區)教育、醫療、產業“組團式”幫扶3年工作規劃方案,實現幫扶任務可量化、可操作、可評價,確保“組團式”幫扶工作精準推進。
各受扶單位按照“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基本原則,明確醫療、教育人才職務職責,用好幫扶人才專業特長,充分授權信任,最大限度為幫扶人才發揮作用搭建平臺。79名醫療幫扶人才中,5名隊長擔任院長,3名隊長擔任常務副院長;96名教育幫扶人才中,10人擔任校長,1人擔任常務副校長;98名科技特派團成員中,8人擔任團長,34人擔任產業小組組長。各幫扶團隊隊員均結合個人特長和醫技科室、教學學科、產業小組職責,明確具體崗位,壓實工作責任,做到真幫實扶,有力提升了“組團式”幫扶工作質效。
開展結對幫帶
加強受扶單位人才培養
李衛華和何里紅都是北京外國語大學附屬上海閔行田園高級中學的骨干教師,來到鹽津后,他們認為,“教育幫扶要以鹽津縣第三中學為基地,內引外聯、示范輻射,走出一條鄉村振興教育幫扶的康莊大道。”李衛華和何里紅開設高三語文、英語“培優扶弱”課等120節,舉行學術講座9場,師徒結對幫扶19人,開展語文學科帶頭人工作室、師徒結對活動16次,累計收集資料42篇,撰寫援滇工作日記13萬余字。
昭通市建立健全人才幫帶跟班機制、師徒機制、代訓機制和專家工作站機制,全面抓好人才幫帶培養工作。衛生健康部門通過義診、示教、“師帶徒”、舉辦培訓班等方式幫助受援醫院培養醫療骨干人才,新建專家工作站28個,79名幫扶專家結對幫帶235名受扶醫院醫師,選派196名本地醫護人員到幫扶醫院進修學習。
教育體育部門推行“1+N”帶培措施,通過“師徒結對”“團隊帶團隊”“組建工作室”等舉措深入開展幫扶工作,累計建立團隊帶團隊、師傅帶徒弟的幫帶機制45個,成立數學、語文和機電等專業工作室34個,帶教體育、生物、化學和數學等專業教研組15個,通過專題講座、示范課與教學研討、中高考復習備考等形式培訓各類教師1500余人次。
科技特派團圍繞主導產業目錄、科研項目內容和科研人才需求,深入產業基地、生產車間、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現場指導、組織座談交流,累計到8個縣(區)開展服務指導616人次,培訓一線農科人員8376人次,通過“團隊+項目+人才”模式結對幫帶本土科技人才296人。為支持受扶醫院、學校引進醫療、教育人才,編制部門核增8家受扶醫院事業編制53個,核增10所受扶學校事業編制391個,用于支持開展醫療、教育幫扶工作。
強化管理服務
激勵幫扶人才安心安業
昭通市按照有關規定落實好幫扶干部人才津補貼、體檢、休假各項政策待遇,從嚴落實請銷假日??记?、重大事項請示報告制度,切實做好幫扶人才日常管理服務工作。
受扶縣(區)黨委主要負責同志聯系醫療、教育幫扶隊長,其他班子成員至少聯系一名幫扶專家,定期走訪談話調研,幫助解決問題困難,促進幫扶專家在當地舒心舒暢工作。衛健部門開發對口幫扶小程序,不定期到各受援醫院開展督導工作,了解幫扶人員駐點工作開展情況,協助解決派駐人員工作和生活需求。組織、教體部門利用中秋節、教師節等節日,帶隊看望教育幫扶人才,認真傾聽他們的心聲和建議。
市、縣(區)委組織部門牽頭負責督促幫扶人才服務保障工作,細致過問幫扶人才的飲食、住宿等保障措施落實情況。2023年春節期間,市委組織部把常駐昭通的170名“組團式”幫扶人才一并納入高層次人才開展慰問,共計發放慰問金17萬元。
狠抓任務落實
確保幫扶事項落地見效
進德修業,大醫精誠。2022年11月18日晚上,鹽津縣人民醫院兒科病房燈火通明,上海援滇醫療專家李玉峰主任火速趕往醫院,為患者做各項術前準備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著,這是一例縣醫院兒科用外周動靜脈同步換血成功搶救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病例,快速高效地避免了嚴重高膽紅素血癥引起的新生兒膽紅素腦病,避免了智力障礙等嚴重后遺癥的發生。
幫扶團隊進駐以來,8家受扶醫院幫扶團隊先后確定重點幫扶科室93個,開展新技術新業務300余項,幫助建設臨床重點???個,累計接診門診患者353314人次、住院患者29805人次,開展學術講座培訓16540人次,手術帶教4471人次。在幫扶團隊專家的引領下,昭通市第二人民醫院呼吸與重癥醫學科規范化建設項目在全國第十八輪認定評比中獲得“優秀單位”稱號;鎮雄縣人民醫院順利晉升為“三級乙等綜合醫院”評審,榮登“全國縣級醫院300強”榜單;彝良縣人民醫院與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通過建立“??坡撁?rdquo;,神經內科、眼科等住院病人同比分別增長54.9%、52.3%。
10所受扶學校幫扶團隊積極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充分利用幫扶學校教學資源,通過鏈接公益組織、設立教學獎項、創建教育教研聯盟等形式,助推受扶學校教學相長、育人成才。巧家縣第二中學幫扶團隊引入上海公益組織和985高校碩士到校開展專題講座4次,選拔20名高一學生到上海訪學,推動學生開闊視野、增長才干;鹽津縣第三中學幫扶團隊協調設立“金葵花成長獎”,開展全員教學大獎賽,獎金由上海北外田園金葵花慈善基金發放,較好地促進了學生進步和教學相長;大關縣翠華中學牽頭創建教學教研聯盟,推動育人理念轉變,2022年藝考本科上線率同比增加13人,創歷史新高。
8個科技特派團聚焦受扶縣(區)產業發展難題,扎實開展品種技術引進推廣、技術瓶頸集中攻關,不斷推動農業產業提質增收。昭陽區科技特派團協調引進蘋果產業新品種、新技術41個,“昭陽紅”蘋果連續三次入選云南省十大名果;魯甸縣在科技特派團指導下,實施馬鈴薯綠色生產技術研發示范項目,推動馬鈴薯畝產提高800公斤左右;鎮雄縣科技特派團引進優質果葉兩用桑“粵葚大十”系列新品種,帶動當地群眾戶均增收1350元。
不以山海為遠,心連滬滇共好。滬滇干部人才“組團式”幫扶工作會繼續帶著對彼此的深情厚誼,以學習促進步、以交流促共贏、以合作謀發展。滬滇兩地將在資源互補互利互惠中,攜手打造東西部協作新典范,邁向鄉村振興新征程。